期货交易自动化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1|回复: 0

中国不要急于实施数字货币 - 比特币今日价格

[复制链接] |主动推送

285万

主题

285万

帖子

85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553710
发表于 2022-9-11 08: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央行的信息和我的观点
2016年1月20日新华社报道,“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团队将积极吸收国内外数字货币研究的重要成果和实践经验,争取早日推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记者刘铮、王文迪)。2月16日《中国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我国央行率先研究数字货币,已经走在世界主权国家政府的前列。” “把现金扔进历史的‘垃圾桶’,中国央行可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作者:李德尚玉)。2017年2月6日《羊城晚报》报道“中国或成首个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国家”(记者李钢)。
这明确表明中国正紧锣密鼓地准备实施数字货币。
货币的形态确实是变化发展的,而且货币形态的变化发展是无止境的,它是随着技术和社会条件的进步而进步的。今天的纸币是由昨天的金属铸币发展而来的,明天将有可能是数字货币的天下,后天有可能是量子货币的天下。这是由货币的根本规律即商品经济的发展决定货币的发展、货币必须要适应商品经济的需要的规律决定的。但是这并不等于中国要在全世界率先实施数字货币,并不等于要马上实施数字货币,并不等于要在周小川行长任上实施数字货币。
我要说的是:中国目前不宜实施数字货币,中国不应该首映《数字货币》这部金融界大片,中国不应该第一个吃数字货币这只螃蟹。
二,什么是数字货币
在今天的技术和社会条件下,数字货币是指由中央银行编制、发行、管理的、由电子存贮、互联网传输的、充当商品交换的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的软件。说通俗点,它就是电脑互联网条件下的货币。由于用二进制数字0、1编制,所以称为数字货币。它有几个特征,1,由中央银行发行、管理。凡不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管理的类似软件通通都不是货币。2,依赖于电脑互联网技术的支撑。离开了电脑互联网将不复存在。3,没有实物形态,即看不见摸不着。换句话说,如果将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数字货币,那就是数字形态的人民币,而今天的人民币(纸币和硬币,即俗话说的现金)就相对地称为实体货币了。
数字货币不同于今天正在使用的电子货币。数字货币是真正的货币,今天的电子货币不是货币本身。在我国,今天的货币是指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纸币和金属硬币人民币。而电子货币是指银行系统用电脑互联网为各个户头进行货币记账、转账、结算的手段。电子货币只是货币数量,不是货币本身。它只是货币数量在各个银行户头之间转来转去。只有在跨行结算出现差额时,才需要支付现金。所以,今天的电子货币是以现金为基础的。如果没有了现金,那电子货币将不复存在,在今天的电子货币条件下现金只可能减少但是不可能消亡。(我的2015年5月28日的博文《不可能出现无现金国家》专议了此中道理)在今天不仅有电子货币,还有电子黄金、电子钢铁、电子煤炭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电子某某,不管是什么实物,只要运用电脑互联网进行计数和交割,它就是电子某某。比如在美国黄金仓库里藏有上万吨的实物黄金,而这些黄金的主人开有各自的黄金户头,那在各户头之间转来转去的就是电子黄金,而实物黄金有可能在美国的地下仓库里根本就没有动。就像那些电子黄金根本就不是黄金本身一样,电子货币根本就不是货币。
数字货币和电子货币也有关系,即在将来发行了数字货币之后,电子货币依然存在,它像今天服务于实体货币一样服务于数字货币。数字货币取代的只是实体货币,它不可能取代电子货币。
有人把现在社会上出现的比特币、莱特币、狗狗币、元宝币、福源币、瑞波币等等称为货币,这完全是错误的,比特币等只是一种可以提供货币服务的软件商品,虽然在技术上与将来的数字货币基本相同,但是它们不是货币,而且它们永远都不可能成为货币。根本原因是,当代货币是信用本位货币,它必须由公权力部门中央银行发行、管理,其他任何组织与个人都无权发行,由中央银行发行、管理是当代货币的根本条件之一。(我的2014年7月3日的博文《从货币的本质看比特币》专议了此中道理)而上述比特币等虽然采用的是数字形态、名称叫货币,但是由于它们不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所以它们不是货币,它们不具备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货币职能。
数字货币取代实体货币是必然趋势。未来必然是数字货币的天下。但是,这需要条件的成熟,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越早越好。对于中国来讲有一个把握最佳窗口期的问题。
三,中国目前不宜实施数字货币
(一)在今天的中国并不具备全面实施数字货币的条件。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离开了货币,商品经济就无法运转。这就要求货币必须能够覆盖整个市场。在中国,人民币必须能够覆盖中国全境。现在的人民币纸币和硬币是覆盖了中国全境的。而数字货币存储和结算的技术条件是互联网和终端(相当于POS机)。而目前我国互联网和终端并没有实现全覆盖。在广大农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还存在着大片的互联网和终端的空白。就是在城市也没有实现互联网和终端的全覆盖,在城市的相当部分集贸市场、小店、流动的小商小贩都没有结算终端。就是在中国最为发达的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也没有实现互联网和终端的全覆盖。我国互联网和终端主要集中在城市,而我国2015年的城镇化率才刚刚达到56.1%(见《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在世界上并不处于前列。互联网普及率为50.3%(同上),也不处于前列。作为货币的个人所有者使用数字货币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必须要有认可心理,不然他们或者不会用或者不愿意用。而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中老年人和边远地区的人们和少数民族群众还不具备这些主观条件。我2015年5月到西藏旅游,西藏同胞告诉我,他们喜欢把财宝和现金保管在家里或者佩戴在身上,因为看得见摸得着,他们不喜欢把货币存入银行,致使那个地区的银行营业所都撤离了。而数字货币恰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又恰恰是离不开银行系统的。换句话说,我国目前实施数字货币的客观技术条件和主观意识条件都不处于世界前列,更不具备时空全覆盖的条件。
(二)在中国的今天实施数字货币意义不大。
新华社报道说:“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探索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可降低传统纸币发行、流通的高昂成本,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减少洗钱、逃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提升央行对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的控制力,更好地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普惠金融全面实现;还有助于建设全新的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支付体系,提升支付清算效率,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羊城晚报报道说:“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黄震认为,数字货币的发行有利于人民币‘走出去’”。言下之意是实施数字货币意义巨大。但是我认为上述列举的意义在实际上基本不存在。
第一,谈不上降低传统纸币发行、流通的高昂成本。在目前电子货币广泛运用的条件下,传统纸币发行、流通的成本越来越低。以2015年的中国为例,当年中国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139.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3%;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40.1万亿元,增长15.2%;流通中货币(M0)余额6.3万亿元,增长4.9%。(见《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请注意,现金(M0)只有6.3万亿元,人平4846元,即人平48张面额100元的纸币。仅仅占整个货币供应量(M2)139.2万亿元的4.5%,占狭义货币供应量(M1)40.1万亿元的15.7%。而且增长速率最低。也就是说,纸币在整个流通货币中占的比例越来越低,也就是相对成本越来越低。如果我们继续加大电子货币流通量的话,纸币的绝对增长量很可能会出现负增长,届时纸币的数量会越来越小,也就是绝对成本也会越来越低。据发达国家例如挪威中央银行披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居民在支付活动中使用现金的比例不到6%。媒体甚至报道“丹麦会成为无现金国家”。还报道“近几十年,随着电子金融的兴起,使用现金的场合越来越少。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显示,2014年19个最大经济体的流通中现金余额为国内生产总值的7.9%,2010年则为8.4%。”换句话说,在今天电子货币越来越发达的条件下纸币的成本本身就不大。反过来假设要实施数字货币,作为中央银行必须要安排制作管理数字货币的人员和设备,商业银行也必须添置管理数字货币的设备,作为使用数字货币的个人必须人人都有存贮和使用数字货币的芯片,也就是说实施数字货币会产生新的成本,这个新的成本与纸币成本相比孰大孰小还说不清,就是小,也小不到哪里。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即使发行了数字货币也一时消灭不了纸币,必然要实施数字货币与纸币同时并存,即出现货币二元化局面,那时,不仅不是降低了成本而且是增加了成本。
第二,后面讲到的意义几乎都不大,或者谈不上。
例如新华社说实施数字货币后可以“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这是谈不上的,因为今天绝大部分的经济交易都是通过电子货币来实现的,将来实施数字货币之后绝大部分的经济交易还是通过电子货币来实现,两者的便利性和透明度一模一样,没有优劣之分。只有使用“现金”交易的那部分各有特点,即在大额现金交易时使用数字货币现金可以避免携带和清点沉重的实体货币现金,这确实带来了便利性,但是,合法正当的交易有几个是需要巨额现金的呢?可以说不敢通过银行转账的巨额现金交易都是非法交易,那这种便利性恰恰是对于犯罪的便利性,例如,过去的行贿者需要送一箱实体货币现金,现在只需要送一张卡就可以了。即使是合法的数字货币现金交易也不一定会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因为第一,离开银行的数字货币现金清点必须使用专门仪器,清点是否便利是个未知数。第二,使用货币是属于公民的私权利,国家不可能做到对数字货币监管的时空全覆盖。就好比今天的男女两性关系没有做到时空全覆盖监管一样,不是做不到,而是不能做。不能做到监管,那就谈不上透明度。如果国家做不到对每一单位的数字货币的时空全覆盖监管,那后面所列的意义通通不存在。
再如新华社还说实施数字货币“可以防止资本外流”,这更是无稽之谈,因为资本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中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防止资本外流,那外国同样可以这样做,那数字货币反而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壁垒了。实施数字货币的一个重要好处恰恰是应该更利于资本在全球的流动。至于中国如果害怕资本外流,那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来吸引资本,而不是采取技术手段不给别人换汇、转账。
羊城晚报说“数字货币的发行有利于人民币‘走出去’”, 这个意义更是不存在。因为数字货币的存储、支付、清点、识别都需要专门的技术设备和专用软件,如果仅仅是我国率先实施数字货币,那外国因为没有专门的技术设备和专用软件,数字货币是不可能“走出去”的。
(三)双轨制会带来金融秩序紊乱和成本增加。
由于中国国土面积大、人口众多、城镇化率、互联网普及率都刚刚过半,中国在当前根本没有一步跨入单一数字货币时代的可能,如果硬要实施数字货币,必然是双轨制,即数字货币与实体货币两种人民币并存与互通。在城市主要使用数字货币,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在不习惯使用数字货币的人们中照样使用实物货币。那首先是会增加中央银行的管理分量、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其次会增加商业银行的管理分量、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再次会增加货币使用者的困难。由于是双轨制,还涉及到数字货币和实体货币的发行比例,涉及到两者的互换。它必然带来金融秩序的紊乱和管理成本的增加。而且还给假造货币者、偷税漏税者、洗钱者、行贿受贿者等犯罪分子多提供了一条犯罪通道。对于双轨制,我国不可能做到完全回避,但是应该尽量缩短双轨制的时间,尽量缩小双轨制的空间,应该尽量避害就利。
如果不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水到渠成,我国没有必要急于实施数字货币。
四,让条件成熟的国家先行趟路
在目前,实施数字货币条件最为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有欧洲的英国、瑞士、瑞典、丹麦、挪威,亚洲的新加坡、韩国、日本、台湾、香港、澳门,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具备如下条件:第一国土面积小、人口少,第二城镇化率高,第三居民文化程度高,第四互联网普及率高,第五经济发达金融发达。也就是说这些国家实施数字货币的条件远远优越于我国。但是这些国家目前并没有要急于实施数字货币,特别是日本,因为风靡世界的比特币就是日本人发明的,个中的原因值得我国研究。我个人认为这些国家并不是缺乏创新意识,也不是缺乏条件,而是追求稳妥。
实施数字货币后还会出现许多未知的新问题,我国作为一个情况复杂的大国,作为一个条件并不是最为成熟的国家,更应该追求稳妥。我个人认为让这些国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率先实施数字货币,在前面趟趟路,我们观察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教训,在观察的这段时间中,我们不仅可以更进一步地创造实施数字货币的条件,而且可以避免走弯路和犯错误。这种选择应该说是稳妥之举、明智之举、对人民负责之举。
美国、英国、日本、欧盟等主体在由塑料币取代纸币的过程中的稳妥做法就值得我国借鉴。科技界早就论证塑料币要优于纸币,说塑料币成本低、更耐用、不易仿制等等,但是,美国、英国、日本、欧盟就是不动,依然坚持使用纸币,而是让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率先使用塑料币,至少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学者们所宣称的塑料币优于纸币的好处在实践中并没有完全显示出来。美国、英国、日本、欧盟在这场所谓的币材革命的过程中由于采取稳妥策略,实现了可进可退、游刃有余、既把握了主动权,又避免了走弯路的战略目标。
五,要把握好弯道优势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赶超发达国家时应该利用弯道优势。数字货币替代实体货币是一个新的弯道机遇,我国应该抓住这个弯道机遇争取赶超发达国家。这个观点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是这并不等于我国要第一个跨越弯道,不等于我国要第一个实施数字货币,我们要在不摔跤有后劲的前提下尽量早的跨越弯道。而不是为早而早。如果我国硬要第一个去吃数字货币这只螃蟹。肯定会出现消化不良的问题。弯道跨不好,还会欲速则不达。
我国过去在创新这个问题上,在利用弯道优势这个问题上,由于论证不足、准备不足而摔跟头、丢人现眼、祸国殃民的教训实在不少。改革开放以前的大跃进、大炼钢铁、亩产万斤粮的创伤至今都没有完全痊愈。就是改革开放以后也发生了不少被标上了科学、创新标签的教训。就我本人记忆犹新的就有80年代的实施夏时制、90年代钱学森倡导的人体特异功能、2015年证监会倡导实施的股票市场熔断机制。
历史的教训不应该忘记。
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不应该犯可以避免的错误。
我国如果强行在全世界第一个实施数字货币,强行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次巨大的冒险,可以肯定地说它带来的好处要小于稍晚实施,它带来的害处要大于稍晚实施。
还有一个问题要特别说明,就是纸币、硬币这些实体货币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特点到底是个缺点还是优点,还是个说不清楚的问题。因为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给人以视觉认识和触觉认识,人们可以目视欣赏和以手触摸,它可以携带文化信息。现在全世界几乎都有货币收藏爱好者,全世界主要国家都有货币博物馆就是一个证明。也就是说,实体货币从纯经济角度看不如数字货币,但是从文化角度看就有可能优于数字货币。而如果人们在文化上喜爱实体货币的话,如果随着电子货币越来越发达,实体货币数量越来越少,少到仅仅只够满足人们对货币文化需要的数量的时候,而货币照样可以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的话,那实体货币就有可能不被淘汰。今天数码照片已经极大普及,但是纸质的照片、以及其他的实体图片并没有被完全淘汰就是一个可以借鉴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要么就是顺应自然继续实施实体货币,要么就是强行实施数字货币而进入漫长的双轨制。我个人认为前者要优于后者。
六,目前应该大力挖掘电子货币的流通潜力
随着手机和WLAN的普及,手机已经可以做到全国范围内的点对点的信息互通,如果我们现在可以实现手机与手机之间点对点传输电子货币的话,那么,人们对纸币的需要量就会在目前的基础上大幅下降,很可能会下降到仅仅只够满足人们对货币文化需要的数量。试想,顾客在小摊上买菜,付钱时顾客把自己的手机和摊主的手机碰一下,彼此只需要看一下屏幕予以确认,那比使用实体货币现金还方便啊。而且由于买卖双方都在银行开有账户,货币的流通是在银行系统内进行的,不是离开银行系统的现金交易,这才是真正具有“降低传统纸币发行、流通的高昂成本,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减少洗钱、逃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意义啊。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手机钱包,但是手机刷账的范围还小,还不能实现手机与手机点对点刷账。但是我认为如果在这方面下大功夫攻关,这个目标是一定会逐步实现的。电子货币的流通潜力还大得很啊。一旦这个技术实现了,数字货币的实施就是很长时期以后的事情了。
综上所述,在数字货币这个问题上请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的决策者们不要急、不要慌,不要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不要在中国首映数字货币的大片。当前应该做的工作是,密切注意发达国家和技术界在数字货币上的动向,注意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继续扩大实体货币条件下的电子货币结算范围,特别是争取实现手机与手机点对点刷账,进一步降低实体货币的使用数量,做好跨入数字货币的准备。最后,在最佳窗口期,以最充分的准备、以最好的状态跨入数字货币时代。
数字货币软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期货交易自动化论坛

GMT+8, 2025-9-12 01:50 , Processed in 0.08485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