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好做一个前置系统的标书,不妨给大家说一些前置平台方面的内容。
首先,我们还是从体系架构上来理解前置系统。我们从逻辑、架构和实现层次等3个方面来对前置的体系架构做一次分析。
在逻辑上,银行的生产系统本质上分为两个基础部分,一块就是大家熟知的核心业务系统(core-banking),另一个就是各种特色业务和中间业务。从运行的角度来讲,核心业务实现的是银行的基本业务概念,应该越稳定越好,上线以后尽量不要变动,每次变化都会使得银行冒着巨大的风险;然而银行的业务又是不断扩展、变化的,这些应该都归到特色业务、中间业务的范畴。有些做核心业务系统的公司为了商业利益的需要,硬是在银行客户那里宣扬在核心业务内部完成中间业务的概念,也就是说把中间业务、特色业务做到核心业务里,这是做可以说是对客户极端不负责任,结果将来会对银行的体系架构埋下重磅炸弹。事实上,一个把稳定的核心业务系统与变动迅速的特色业务系统、中间业务系统分离开了,一方面保持核心业务的稳定,另一方面对特色业务和中间业务则要求强大的适应能力。这里我们把特色业务和正因为都归到前置业务系统的范畴,因为它们实现于核心业务系统的前端,与核心业务的接口协同工作,完成新特色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功能,也即时前置业务的功能。
打个时髦的比方,核心业务与前置业务的关系好比是大奶与二奶的关系:核心业务稳定,好比家中红旗不倒;前置变化多端,好比外面彩旗飘飘。
其次,在架构上,前置系统往往是核心业务系统、特色业务等等银行生产系统的统一接入平台,柜面、电子银行、自助设备都是通过前置系统统一接入到后台,所以前置系统实际就象银行生产系统体系的一个统一发布界面,好似一个单位的门房传达室,看门老头一样。
一个好的前置业务系统至少在功能上同时具备彩旗飘飘和看门老头的要求,综合以后就是老板办公室外面公司小蜜,兼备二者的功能。所以彩旗飘飘要落到一个小蜜身上,呜呼,可得18般武艺具全,要求高了。这样,便有了前置平台的概念。所以,多数银行在招标前置系统的时候,一定是有平台的要求的。
回过头来,我们可以分析前置平台的层次结构。前置平台基础是一个以交换为核心的运行平台,基础的功能是完成渠道的统一接入和对后台其它系统的报文交换。在交换平台的上面是应用平台,特色业务、中间业务种类繁多,接口复杂,而且业务上要求上线快速,这样应用系统就要在业务抽象的基础上实现,把公共的业务逻辑在应用上平台化,平台还要提供相应的开发工具来辅助业务的实现。
就目前国内市场来讲,能够做前置平台的公司很多,但是一般情况下,交换平台做得产品化程度比较高,国内很多公司都有着比较完善的功能产品;真正体现前置平台水平的是应用平台部分,这与设计、规划平台的具体人员的业务抽象能力关系极大,而且还要有着相当的才华、想象力。这样,对于银行来讲,评价一个前置平台,主要看的应该是应用平台部分,包括应用抽象、积累的程度,包括开发工具的简易性,包括对特殊应用的适应能力等等。
现说这么多,以后我再慢慢和大家交流。
再评价一下一些公司的前置系统。因为大家都是同行,所以不便多说,这里仅仅提一下。
神码的大前置是为建行DCC服务的,本质上是DCC功能的发布平台,现在没有看到特色业务的功能。
宇新的平台时间不长,在应用上抽象的水平还要提高一些,应用实现要做大量的开发工作。
新晨的平台做得时间比较长,交换平台做得不错,但是应用平台还是弱了一点,比起上面两家要好一点。
这些评价仅仅是个人意见,是基于我看到的一些产品得出的结论,完全属于学院式的讨论,如果网友中有银行客户,希望不要受到我个人思路的影响,而且相信这些公司的平台也正在进步。
前置系统设置比较灵活,解决方案上可以针对单个支行设计,也可以针对总行设计全国性的解决方案.
小规模的解决方案以分行为单位进行个性化业务处理,对分行系统的非核心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对本地的各种数据进行管理等。
对于大规模的解决方案,主机业务系统只需与分行单一系统连接,不用面对分行不同类型的客户端,便于管理,减轻主机负担。
最初由 Allen0805 发布
[B]新晨的平台做得时间比较长,交换平台做得不错,但是应用平台还是弱了一点,比起上面两家要好一点。
[/B]
不过新晨的交换平台不能提供连接VISA,Mastercard等国际网络组织的借口,技术水平打不到国际标准。
不能连接VISA,JCB等国际网络,银行就做不了VISA卡,JCB卡等的收单行,但是这一块的利润空间是很大的。比如在加拿大办的VISA卡在国内取款的话,每笔要收取2美圆的手续费。
不过新晨的交换平台不能提供连接VISA,Mastercard等国际网络组织的借口,技术水平打不到国际标准。
不能连接VISA,JCB等国际网络,银行就做不了VISA卡,JCB卡等的收单行,但是这一块的利润空间是很大的。比如在加拿大办的VISA卡在国内取款的话,每笔要收取2美圆的手续费。 [/B]
能够做visa和mc组织接口的国内公司屈指可数,做这些产品都是需要国际组织认证的,如果以此要求前置有这样的接口纯粹是难为人。
另外只有大行有统一的外卡收单中心,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使用中国银联的外卡接口就足够了,根本没必要再去自己搞一个收单中心。
visa和mc这些组织很给面子,一年总能变那么点东西,资料全英文,老外来都是按小时收美元,小行自己做收单成本太高。
银联1.0规范没有定义外卡的接口,已经出台的2.0接口已经包含了全国统一的外卡接口,银行只要符合银联2.0规范就可以受理外卡交易。上海银联现有的外卡收单接口我很熟悉,收单行一样收手续费,不过是银联拿走一部分,仍然比自己做要划算。
linyan你还是好好了解一下外卡卡交易再说吧。
新晨的交换平台我也很熟悉,作为一个平台化的产品来说还是不错的。其实前置系统平台新晨、联想、神码、南天这些公司的产品各有优缺点,总体来说差别并不大。技术上达不到国际标准这句话很可笑!
还真要多了解一下才成,不过我觉得所谓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倡议银行使用中国银联的外卡接口就足够了,根本没必要再去搞一个收单中心的话有些过了。
有没有必要是和利益挂钩的,如果使用成本能降下来的话还是有必要的,资料全英文和技术支持方面,有些“海归”是完全可以做好的。
外卡收单的业务主要发生在两个渠道:ATM取现、POS消费。就银联现在的工作来看POS消费,不管是商场还是宾馆POS机收归银联商务已经是大势所趋了,这些pos交易直接走银联的线路出去,银行只是分成,技术上不需要投入。剩下是ATM取现,城市商业银行局限在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外卡交易1个月下来恐怕都没多少钱,尤其是除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外的城市,这些城市的商行恐怕是不会考虑自己做收单中心的。4大行不用说了,都有自己的收单中心。剩下有自己做收单中心需求的基本上就是股份制银行了,据我所知,做一个收单中心的成本可是很高的,除4大行之外还没有那家银行自己做收单中心。仅仅为了受理外卡的ATM取现就要自己做一个收单中心?我认为投资报酬率太低了,为走银联通道是最现实的选择,不需要投入成本,银行仍然有手续费的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核心业务和特色业务的问题,想和allen0805说说.
我所理解的核心业务是指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和资金结算业务.固定核心业务的说法我觉得并不完全适合所有的银行.对于第一集团,主要是说四大商行,而言,应该从稳健安全的角度出发,固定核心业务,稳定现有的顾客群,加强顾客的忠诚度,毕竟老顾客无论是从利润和成本,都比新客户要优秀的多.同时,开展特色业务.来进一步扩大其客户群.但由于其规模效应带来的负面作用,将特色业务融入到核心业务中,反而会由于响应不及时或者不恰当的响应,导致灾难性的事件发生.我想,这也是你认为是引入 重磅炸弹 的原因吧.但是,对于中小型银行而言,由于在资产和资本都不占优势,而且对于中小型商行而言,固定核心业务可能会导致经营者的经营惰性.因此,对于中小型商行而言,要做到以速度取胜,以金融创新争取客户的话,将特色业务作为核心的经营思想,可能更加符合竞争的态势.从而在细分的市场中得到生存的空间.
刚刚拿下一个前置业务的项目,又要上阵了。
我们说前置业务实际从两个角度定义,一个是业务,一个是应用实现。从业务角度来讲,前置特色业务和核心的存贷款业务共同构成了银行的基本生产体系,对于银行来讲,当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定义自己的主打产品,是基本的存贷款业务,还是多变的特色业务。所以在这个层次上讲,lostfind说得没错。另一个角度是应用实现,在体系架构上,我们一定要求完成存贷款业务的核心业务与完成特色业务的前置平台是分离的,具体的原因我也说过了,存贷款业务要求体系架构稳定,保证银行的基本业务的正常开展,而特色业务平台则要求灵活多变,这两个体系是尽量不要参合在一起的。所以归结起来,就是业务层次和应用实现层次考虑的问题是不同的扼要把这两个层次搞清楚。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