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交易自动化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1|回复: 0

金融创新与风险如影随形 - 金融行业 - ITPUB论坛-专业的IT技术社区

[复制链接] |主动推送

285万

主题

285万

帖子

85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553710
发表于 2022-9-11 10: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又有一家中资银行获得银监会批准、取得代客境外理财业务资格。到目前我国境内已有14家内、外资银行和一家基金管理公司获得了资格,成为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其中,已获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QDII额度的共有8家,共批准QDII额度达103亿美元。
距离我国金融市场履行世贸承诺全面对外开放,还有为数不多的几十天。随着外资银行对华战略的不断推进,中资金融机构抓住最后的时限,分秒必争的创新激情也达到高潮。时下,随意进入任何一家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都可以看到为投资者量身定做的新产品不断涌现。近半年来,金融机构对QDII的追逐,就是其中显著的表现。
面对将要全面对外开放的金融市场,中资金融机构显然已经提前作出了反应:一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与日俱增,几乎到了白热化状态;另一方面,流动性相对过剩问题日渐突出,已经使商业银行普遍陷入所谓的“流动性困境”。为了摆脱困境,增强实力,在金融监管部门的鼓励与推动下,加快创新、增强竞争手段,成为促进金融机构今天摩肩接踵,排队创新的动能。
然而,随着金融机构创新热潮的不断涌动,金融创新的风险也日益凸显。正如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在几日前的一个演讲中所指出的那样: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如何提高市场风险管控能力,是摆在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市场之手推动创新
“目前,国内的金融机构之所以迸发出蓬勃的创新激情,除了竞争的需要、政策的鼓励之外,核心因素来自于市场之手的推动”。多数商业银行的研究人员对此都持同样的态度。
继2005年7月新的汇率形成机制实施以来,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步骤进一步加快,这些变化使得近一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这个特别的金融市场变革转型期中,较之过去,企业和个人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多。为了满足金融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拓宽收入渠道,提高国际竞争力,金融机构竞相创新,许多中资银行更不断拓展业务领域,积极开展综合经营试点,越来越多地参与复杂的衍生产品业务。在中资银行业务创新不断发展的同时,风险也日益凸显,这使得风险管理与监管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跨行业经营渐成趋势
2005年以来,跨行业经营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上的热点之一。银行与基金的合作、银行与保险的合作层出不穷,相互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市场的发展、大众的需求,使得单个金融机构难以承担市场的压力,因此,在产品推广中,互惠互利的合作发展模式渐渐成为流行趋势,业务综合化也由此成为金融创新的新特点。
如下一些事实,可以说明综合经营近一年来在我国发展的速度:
2005年,工行、建行、交行开展了通过直接投资方式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试点,目前,3家银行系基金共管理8只证券投资基金,资产净值已经超过300亿元。8只银行系基金产品运行状况良好,基本得到市场认可。
同年,开发银行和建设银行开展了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工作。开发银行已经发行了100亿元以公司贷款为支持资产的证券化债券;建行发行了30.16亿元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为支持资产的证券化债券。
2006年,工、农、中、建、交5家银行相继提出了设立保险公司的意向。银监会和保监会已就如何加强协作、推动银保合作深入发展举行了高层会谈,两大监管机构均表示积极支持银保在资本层面加强合作。
事实上,我国1995年颁布实施的《商业银行法》,类似美国《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中规定的那样,禁止商业银行从事其他非银行业务。但近年来,国际金融领域出现了将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种金融业务逐渐置于一体化架构之中的现象,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情况实际上也已经存在,如光大、中信等金融控股公司,其下设有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子公司;同时,也有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控股境外子公司,从事投资银行和保险等业务。2005年,在银行法特别条款下由国务院特批,我国商业银行开始了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试点工作。虽然目前银行还没有投资设立境内保险公司,但银行业已经有多年代销保险产品的经验。其中,通过银行渠道销售所获得的保费收入已经占总保费收入的40%左右。有些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探索与保险公司在资本层面的合作,并表达了投资设立保险公司的意愿。同时,有的保险公司也正在考虑投资入股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保险业务进而开展跨行业经营,除了蕴含银行业自身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等之外,还可能由此滋生一些新的风险:如组织结构复杂化和文化多元性带来的利益冲突,金融子公司间密切合作带来的关联交易风险,组织结构多元化以及会计制度和行业适用监管制度差异带来的信息披露风险,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风险传递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等。
为了应对银行跨行业经营实践的发展,专家建议我国应当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法律和监管体系。而这些已经被各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者意识到。“一行三会”高层领导已经多次在不同场合表达了跨行业监管的态度。因此,开展综合经营,在我国现阶段“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监管原则下,各监管机构之间应建立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避免监管重叠和监管真空的出现。
人民币衍生品市场错综复杂
“我们是出口型的加工企业,去年因为人民币升值,足足亏损了近100万元,今年我们招了一个懂外汇知识的财务人员,专职外汇避险工作,有效地防范了人民币升值风险。”正如北京一家企业总经理刘先生所说的那样,自去年7月我国进行汇率改革以后,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一路上扬,使得外向型企业的汇市风险陡然增大。处于汇市的风口浪尖上,善用金融衍生产品进行外汇避险,成为每个外向型企业目前必须考虑的问题,而为有此需求的企业提供避险的产品,也成了国内银行开展人民币衍生产品的动力。在政策限制打开后,以套期保值、头寸调整为目的的人民币与外币间的掉期交易,逐渐被银行一步步推进市场。
在市场的需求面前,作为提供产品的银行,自然会考虑如何创新、如何更好地服务客户这个问题,这对每一家银行来说都是共通的。但是,对于很多中资银行来说,衍生工具还是一个很新的领域,对于一个从没有做过的产品和工具,除了创新之外,如何去控制新产品新业务的风险,则显得更为重要。
信用风险是目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是,从2005年7月21日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施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性增大的同时,利率市场化也开始启动,市场风险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明显增大。特别是对于衍生产品来说,市场风险的控制格外突出。在这方面,前车之鉴,犹在眼前。巴林银行、大和银行这类“金融巨鳄”的覆灭,莫不与衍生产品交易有关。
在我国,尽管目前市场风险的影响仍然有限,银行监管部门对汇率和利率政策也持谨慎态度,但是随着中资银行在海外投资和今后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改革,提高中资银行管理市场风险的能力将变得非常迫切。
根据已出台的政策,随着资本项目的开放,符合条件的国内银行被允许投资海外固定收益资产,符合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等证券经营机构也可以在一定额度内集合境内机构和个人自有外汇,用于在境外进行包含股票在内的组合证券投资。国内银行和基金管理公司在海外投资者固定收益类产品和包含股票在内的组合证券投资将直接面临国际市场上各类市场风险和对手信用风险。同时,国内社保基金和保险基金也将面临类似风险,需要银行为他们提供风险管理工具。
很多研究人员已经提出,国内衍生产品市场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陷,能够用来作为衍生产品标的的人民币工具有限。比如说,像远期、掉期和期权这些国际市场上常用的主要对冲工具在国内根本就不存在或者流动性很低,所以使得国内金融机构对冲交易头寸时相当困难。由于人民币利率收益率曲线尚不健全,对各类人民币衍生产品定价也成为问题。不少境内外金融机构目前不得不利用活跃交易于境外离岸市场上的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汇率来推算人民币利率回报。
但是,总体上讲,国内人民币远期、掉期、期权等外汇风险管理产品市场的发展尚需时日。随着我国贸易的持续增长,金融机构境外理财和其他投资增加,越来越多的境内外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直接参与境外人民币无本金交割产品的情形将成为必然。鉴于离岸市场本身缺乏监管,无本金交割产品比其他包括传统的银行间外汇类衍生产品在内的业务更加隐蔽,所以加强跨境监管协作,加强境内外人民币产品的风险管理和监管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监管的一项新的挑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期货交易自动化论坛

GMT+8, 2025-9-10 07:31 , Processed in 0.115656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